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讲堂 > 德州文化 > 正文

第24期 买来棉布巧成衣-《历史镜头中的德州》

发布时间:2015-12-21 15:55 审核: 复核: 来源: 浏览次数:

学术指导:季桂起 作者:王德胜 来源:http://dezhou.dzwww.com/dzzt/ldz/131889/2015年12月9日

“男添庄重女增俏,夏透风凉冬御寒”。旧时德州的成衣店和布店是一体的,除了卖布,主要代客制作婚嫁衣服、寿辰礼品、丧祭服饰、僧道法衣等。成衣店有个的规矩:做针线活的裁缝师傅均是男性,女孩子再能干也不能当徒弟;大点的铺子或者前店后厂,或者外地进货;小的裁缝铺则顾客请上门去做针线活,少的三天五天,多的一两个月。登门的时候,裁缝师傅只带剪子、尺条、烙铁、缝衣针等工具,衣料、线、填料等均由东家提供,且负责伙食。工资根据衣料好坏、式样繁简、工时长短商定。

清末到1937年,德州先后出现成衣棉布店21家。

清末,章丘巨商孟家在德州城内开设成祥缎店,开德州专业成衣加工之先河,但因经营不佳很快歇业。

1890年,农民浆线。先先在锅中熬好米汤或面汤,再将拐好的线放在锅中浸泡约15分钟,捞出挂在木架上,下端串上木棍,把浆汤拧出,进行晾晒,晒的时候要不断的拉紧抖动,避免粘连在一起。

民初,德州有棉布成衣店9家。分别是:义合成、东合成、振兴号、源祥号、公庆隆、庆聚祥、恒信隆、德聚永和德庆成。其中以东合成最有名气,店铺开办于同治年间,经理甄东和独资经营,甄死后,由李宪章继任经理。由于始创阶段主要是靠三间门市部经营绸缎、布匹等外货,故称布店。资本稍有积累之后,又增设东合泰号,自制新衣、寿衣出售,开始雇佣工人和学徒七八人,后来发展到有店员26人的成衣手工业作坊。每年的收入,东家分六成,被雇佣者分四成。至民国初年,每年收入达七八千块现洋。义和成衣局是独家经营的手工业,始终没有雇佣工人。但其加工生产业仍然比较兴旺。平时做寿衣、嫁衣、便衣,都是来料加工。还要为德庆成、东和成、德聚永三家衣局做长袍褂和裙子,也是来料加工,只收加工费。另外,每年抽一定时间到地主、官宦之家做活,如德州大地主“罗千顷”、“封百万”,官宦之家“卢阁老”等,都在义和成衣局加工衣服。义和成成衣局从徐志福到徐继岑到徐洪喜传了三代,有112年的历史。清末民初对婚丧礼仪极为重视,因此,除东合泰、德庆成两家兼营喜寿衣外,还有恒信隆、德聚永两家专营商店。他们从济南、潍坊等地购进较差的布料,雇佣街道妇女加工成一般质量的寿衣出售。高档绣花成衣则从苏、杭等地进货,利润很大。1930年后,旧式的喜寿衣不合时宜了,寿衣铺买卖逐步萧条,恒信隆、德聚永两号先后停业,东合泰、德庆成号则将经营重点放在棉布上,兼营寿衣。

1890年,武城农民织布。脚蹬控制经线变交。纬线在梭子牵引下反复交织,形才成布匹,缠于一个木轴上。织布时一般二人操作。一人织布,一人倒芦管,就是把线缠绕在芦管上,芦管放在梭子里作纬线用。

1920年以后,又有11家成衣、棉布店开业。分别是:天增祥、千祥永、义聚号、九章号、聚兴东、德聚昌、庆丰祥、永庆号、振东号、瑞昌号源和明记号。上述各店以聚兴东布店经营最好。该店有甄东和、崔中秀、张连芳、王育民四个股东,启动资金3000元。由于经营得法,业务发展很快,门市上有店员十多人,另有专人住在青岛、天津等地组织进货。解放初期,该店将部分资金抽往天津,1948年停业。

1962年,夏津供销社棉花加工动力一厂收丰收棉的场景

1937年至解放前夕,德州有棉布成衣店27家,其中新开张的14家,分别是:九纶号、益记号、聚生东、恒大号、益生祥、恒记号、宏兴号、益东号、怡新号、信合号、同和号、鸿祥号、瑞亨号和成记号。1941年以后,日本侵略者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和控制物资流入解放区,先后六次进行了“强化治安运动”,棉布成为主要物资,进货要申请领取“允进证”,销售不能出德县境,影响了附近乡村和商贩进货,生意萧条。1943年后,物价暴涨,商品销出后,常常出现买不回原来数量的事情,因此到解放前夕,义聚号、宏昌号、恒大号、益生祥、恒记号、同和号、瑞亨号、信合号8家商店停业。其中宏昌号因出售所谓的“军用布”,经理赵寿廷被宪兵队抓去,以经济犯的罪名判处6年徒刑,其他未停业的布店也是奄奄一息。

1994年,建设中的德州服装城,它终结了曾经非常红火的柴市街服装街

成衣棉布业除坐商外,还有一些沿街叫卖的流动商贩。有的身背几匹布串街叫卖,有的用独轮车推着几种布匹走街串巷,赶大集下乡村。

土布是当时大多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服装面料,也是农民的一项副业收入。土布有用农民手工纺的土线织的,也有用棉纱织的,周围各县和农村的土布多来德州销售。以前的土布市场在线市街,1937年后连同估衣市一并迁到马市街以南,目前的汽车站附近。当时的土布除供本地居民穿用外,绝大多数外销鲁南、东北等地。德县解放后,政府大量收购白布和紫花布以供应军队及干部穿用,至1953年粮棉油统购统销后,土布市场逐渐消失。

审核 复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