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讲堂 > 德州文化 > 正文

第25期 一脉相承的群艺文化-《历史镜头中的德州》

发布时间:2015-12-24 16:34 审核: 复核: 来源: 浏览次数:

学术指导:季桂起 作者:王德胜 来源:http://dezhou.dzwww.com/dzzt/ldz/131890/2015年12月9日

辛亥革命、五四运动,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。

1915年,贡生金朝臣、劝学员李成训、董瑶琳在南门瓮城三义庙内设立了通俗图书馆,管理人为郑姓的衙役,仅有几份报纸和商务印刷馆编印的《万有书库》部分图书。1928年,与成立不久的通俗讲演所合并,成立了德县民众教育馆,馆长徐乃真、于圣言,地址设在旧州署街三义庙内,有职工28人,主要分总务、推广、研究三个部门。固定事业设有民众读书阅报2处、民众问询代笔10处、图书阅览室、讲演所、体育馆、古物陈列室、游艺室等;活动事业有巡回文库、巡回演讲、识字运动、卫生运动、种痘及注射防疫、民间同乐会、民间运动会、国术比赛会、书画展览会等;出版的刊物主要有民众丛书7种、民众壁报、乡村周刊。

1958年德州的四大建筑中的德州市展览馆。1962年成了百货一零,1967年改成抗大,文革后改成德州市图书馆和展览馆。

除此之外,还在目前运河经济开发区内的西五里庄、张庄、李庄、闫庄、陈庄、大屯开办有民众教育试验区,主要是普及乡村教育。建设有实验区小学1处,民众学校6处,纺织训练班1处,民众诊所1处,乡村壁报1处。周报每周两次六张,分贴各村。当时,民众教育馆有藏书35种5521册,杂志24种。

1937年,德州沦陷,驻德日军和伪政府为推行奴化教育,在旧城市场内,建立了新民教育馆,馆长罗荣,一直到1945年投降。

1964年,德州渔鼓腔民歌《唱家乡》荣获全省汇演一等奖,这是演员合影

德州市文化行政机构的设置始于德州解放后。1946年德州解放,7月设置德州市,设立教育科,文化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。同年,利用接管的部分图书和报社、出版社赠阅的报纸书刊,在城隍庙东跨院(今银座商城位置)建起德州市政府教育馆,负责人宋书铭,隶属德州市政府教育科。主要任务是配合政治运动,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形象化宣传,形式有黑板报、土广播、书报阅览、辅导群众性业余文娱演出、图片实物展等。同时代管有线广播、戏曲艺术演出团体和艺人。曾大力开展了参军、支前、土改、南下、抗美援朝、捐献飞机等一系列宣传活动。

1993年,德州市第一次举办德州小姐大赛

1950年5月,德州专署建立,教育馆改称德州中心文化馆,隶属地、市两级文教科,下设图书、宣传、文娱辅导3个组,兼管戏剧、曲艺团体、艺人和广播、体育等。此外,还设有1处速成识字班,1951年由市场内迁至原德县进德分会旧址,占用了除移风社外的全部建筑。这段时间,是德州文化史上的活跃时期,德州的解放,新中国的诞生,极大鼓舞了全市人民,人们精神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1950年,德州地委文工团由临邑迁来德州,演出了《钢铁战士》、《刘胡兰》等大型歌剧。德州城乡也先后出现了“青年业余剧团”、“烟厂业余剧团”、“商业职工业余京剧团”、“仓廒小学师生业余剧团”、“四镇业余剧团”、“新兴街业余剧团”等一大批群众性文艺团体,上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。其中《井台会》、《惠芳担水》还荣获了山东省文艺汇演演出奖。1953年长庄民乐手路玉田等人的陶埙、竹箎合奏,参加山东省民乐汇演,荣获嘉奖。1954年,新庄农民歌手谢景明演唱的劳动号子《十扎针》更是从济南唱到了北京。

审核 复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