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指导:季桂起 作者:王德胜 来源:http://dezhou.dzwww.com/dzzt/ldz/131888/2015年12月9日
受运河的滋润,德州酒业在明末悄然兴起,很快就在酒界中占有了重要位置.在此期间,罗酒、露酒、卢酒都曾通过运河而传觞天下,博得酒林同行的强烈关注。
德州酒出现过很多品牌,其中以罗酒呼声最高。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记载:“德州罗酒,亦北酒之佳者。清代诗人王士帧赋诗赞曰:“玉井莲花作酒材,露珠盈斛泼新醅;清泠错着康王水,风韵还宜叔夜杯。”
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灌装生产车间
雍正《山东通志》记载:“罗酒,出德州罗氏,色白而味醇。”罗酒由罗钦瞻亲造,并由罗氏家族传续下去。罗钦瞻为明末清初人,明崇祯十年考取进士,他精通酿酒技术,酿造出绝世佳酝。据说能够品尝到罗钦瞻亲手酿制的罗酒是清初官场上的美事,很多与罗钦瞻同时代的官员在饮用罗酒之后总是念念不忘,并写诗称赞。吏部侍郎高珩,与罗钦瞻同为崇祯进士,交情自不一般,他在《尝罗钦瞻酒》一诗中写道:“瑞露天浆总未真,每从德水想清沦。蒲城奢望吾何敢,一斗从君借小春”。淮南文士龚鼎孳、诸城丁耀亢等均曾作诗赞罗酒。
罗酒出名后,身价飙升,市场紧俏。刘正宗为了得到罗饮瞻亲酿的美酒,以家传秘药交换,并写下《以药换酒投罗侍御钦瞻》。罗钦瞻去世后,罗氏家族中继续酿制罗酒,并逐渐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。在德州,除罗氏酒坊之外,很多酿酒者也开始酿制以“罗酒”为品牌的美酒,从而使罗酒产量逐年增长,并在市场中占据显赫地位。王培苟《乡园忆旧录》、朱文盎《与田纶霞索罗酒》、杨钟羲《雪桥诗话》、王士稹《分甘余语》、田雯《古欢堂集》、徐元文《含经堂集》卷一二《罗家酒》均从不同的角度赞美罗酒的品质,记述德州酒业的繁荣,在文人笔下,德州酒光彩照人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酒厂的贴标方法
继罗酒之后,德州又酿出著名的“卢酒”。卢酒产于卢家,原为德州诸多家酿酒之一,传至卢见曾时,始远近闻名。乾隆时期,卢见曾出任两淮盐运使,他携带家酿美酒南下,轰动南国,世人遂知“卢酒”之名。当时的品酒家袁枚曾排列南、北名酒的位次,首推南方金坛于酒,次推北方德州卢酒。他在《随园食单》中介绍说:卢酒乃“卢雅雨转运家所造,色如于酒而味略厚”。
除此之外,德州历史上还有墨露酒。《长河志籍考》记载说:“又有墨露酒,色如黛漆,味比醍醐”。诗人查慎行在《德州同年李文众招集见可园》这样表述:“亭台纵好须贤主,子弟多才必世家。直得此间成茗芋,瓮头墨露不须赊。”徐元文也写下一首《墨露》诗,对这种酒品进行讴歌:“淆浊澄清便不如,筵前隐隐墨光舒。从教草圣三杯后,舐笔惟应蘸酒书”,墨露酒的推出为德州酒增添了更多的光彩。
传统的生产酒班
据不完全统计,到解放前,德州有私家酒坊七家,分别是:马市街刘家“添增厚酒坊”;南门外路东牛兴桥开办的“祥和酒坊”;线市街路北张凤郜开办的“融合酒坊”;由武城迁来的位于北小市的李家“源记酒坊”;界润之灾太平街开办的“玉丰酒坊”;孙墨辅在柴市街开办的酒坊和张庆海在石卢街开办的酒坊。这些酒坊在解放后,除张庆海迁往天津外,其余六家先后转为经营杂货、棉布等。
从1949年下半年开始,国家对酒类实行专卖。此时,我市的酿酒业已成为空白,市场上销售的酒类,多从其他邻近县里进货。
德州酒再一次进入快速发展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了,各县市区陆续建设了酒厂,涌现出德州特曲、古贝春、洛北春等一批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