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讲堂 > 德州文化 > 正文

第31期 城里的拾粪人-《历史镜头中的德州》

发布时间:2016-01-12 16:30 审核: 复核: 来源: 浏览次数:

学术指导:季桂起 作者:王德胜 来源:http://dezhou.dzwww.com/dzzt/ldz/132087/2015年12月15日

旧时,德州的拾粪人地位很低,被歧视性地叫做大粪场的掏粪佬,他们大部分是破产农民和世代雇农,除了出卖劳动例外,一无所有。

那时候的街道可走畜力大车,路上驴马粪便很多。拾粪人起得很早,天蒙蒙亮就出门。他们背着粪筐,走街串巷捡拾零星粪便,满筐后,卖给开粪场子的户主。拾粪的工具十分简单,一个背筺,一个粪叉。筺的大小依各人身体状况和身高而定。粪叉一般有一个长柄,大约一米左右长,不会超过人的身高。与春夏秋三个季节相比,冬天拾粪是最方便的,因为所拾目标都已经上冻成为固体,不用担心粪叉被粘得一塌糊涂,而且没有异味。

城市里的拾粪人

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,德州火车站始建公厕,有男女之分,也有顶子,但城里多是茅厕便坑,很简陋,差不多每户居民都私设厕所,粪便是商品。掏粪佬的挑着大粪桶,沿街高喊“掏”,需要给户主钱后才可以掏粪,粪桶满后用独轮小红车推到东门外,廉价卖给粪场。当时,粪霸黄彦常在东关设有粪场,雇工13人;王振邦在南关街西设粪场,赵兴荣在小西关(河西小庄)开设有粪场。

六十年代发明的自动清扫机械。摄于十三局礼堂前

随着城市的发展,1935年,李树德任德县县长时期,一些没有职业,生活十分困难的贫苦农民和城里的下层人干起了掏粪这一行,称作清道夫,有30多人,打扫太平街、商业街、市场街等主要街道,清扫面积18306平米,人均610平米,每人每月十块银元,由政府开支。

米市街的公共厕所

日伪时期,清道夫由警察局管理,每天天亮前一小时开始清扫,如有大员来德州,增加清扫班次。由新民会出面,还组织了粪业公会,陈庄人周书德任会长,东关人黄彦常任副会长,宣布粪便统一管理,掏粪佬每月向粪业工会交六元会费,发给印有“德县新民会粪业分会”袖章做标志,方可掏粪。

审核 复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