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讲堂 > 德州文化 > 正文

第12期 四大名仓之一-《历史镜头中的德州》

发布时间:2015-11-18 16:25 审核: 复核: 来源: 浏览次数:

学术指导:季桂起 作者:王德胜http://dezhou.dzwww.com/dzzt/ldz/131873/ 2015年11月24日

运河四大漕运粮仓分别是:淮安的丰济仓、徐州的广运仓、德州的德州仓、临清的临清仓。

大运河的开通,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,“控燕云而引徐兖,襟赵魏而带溟岳,神京藉为咽喉,漕艘由之通达”。(明陈亮彩《重修德州城记》)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条件,使德州成为历代仓囤和驻防重地。

清、漕运河道图考-运河流经德州的这一段时卫运河的一部分

金代由于战乱,运河只有德州段保持畅通,金天会七年(1129年),德州设置将陵仓,由御河运豫省粮。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,开通济州河、会运河后,大运河全线贯通,成为全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,元政府改将陵仓为陵州仓,并在德州设直捕盗司、达鲁花赤、监支大使等官职,驻扎大量军队统管漕粮运输和安全,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(1290)的151.3万余石,到泰定三年(1326)发展到335.1万余石。

明建都北京后,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九省对北京有运粮任务,德州被赋予“九达天衢”的美誉,大运河边曾建有“九达天衢”坊。

1907年5月,一位法国人拍摄的京杭大运河畔。

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开始,中央户部在运河沿岸的淮安、徐州、临清、德州建水次仓,德州水次仓即是在陵州仓故址上兴建的,名曰广积仓,水次仓收贮山东、河南两省的漕粮。至宣德五年(1430年)各处仓廒建成,卫军轮班递运南粮,淮安卫军运至徐州水次仓,徐州卫军运至临清水次仓,临清卫军运至德州水次仓,德州卫军运至通州仓存贮。明代与德州水次仓同时兴建的还有常丰仓,贮存留德州各项支用之粮。德州水次仓归户部分司管理,常丰仓归德州管理。明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水次仓迁至城内南门东街,明崇祯元年(1628年),将长丰仓并入,合称常德二仓。当时德州仓辖兑69个州县,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,年货运量、周转量、吞吐量都居运河各港口之首。

1978年,原航运局固定式吊车

到了清朝,该仓成为标准的军粮库,专门每月为满蒙旗兵和运粮绿营兵发放兵饷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,在卫署前建立军粮库24间,称德州卫新仓,用来存储德州左卫屯垦的粮食。第二年,在州署东侧修建了粮库120间,称德州新仓,除了储存“常谷”和“社谷”外,还储存漕运过程中的漕米。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临清仓并入,合称德临仓。

以上粮仓,近代大部分修葺沿用,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土地税不再征收实物,漕运基本停止后逐渐废弃。

曾经的米市街东口

除漕粮仓外,德州还有众多的民办粮仓:义仓和社仓,为官督而绅办,用于储存“社谷“以备荒。义仓为县一级单位,一般在县政府所在地设置仓廪。社仓则普及范围较大,一般设在村镇。义仓和社仓制度源起于隋朝,就像现在的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一类,年轻时交年老是用,无病时交生病时用,其也做到无灾时交灾荒时用,由此也可见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高明的创造力和智慧,实在是了不起。

明清两代,中央和省、济南府长期在德州设置有关漕运的官署,常驻要员,分别负责漕粮的征、管、运等工作。明到清初,德州仓隶属中央户部,先后由户部监督分司、官仓分司管理,负责征收山东、河南两省漕粮,运输方面,由户部监兑分司协调地方与漕运军队的关系;康熙初年到清末,德州仓隶属山东省直管,先后由莱州府、山东督粮道负责德州仓漕粮的征收与管理,运输方面也由两家的专职人员负责全程押运漕粮。

1902年,漕运全线停止。1907年,山东督粮道裁撤。

审核 复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