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讲堂 > 德州文化 > 正文

第11期 因水而美的城市-《历史镜头中的德州》

发布时间:2015-11-12 16:15 审核: 复核: 来源: 浏览次数:

学术指导:季桂起 作者:王德胜http://dezhou.dzwww.com/dzzt/ldz/131872/ 2015年11月24日

黄河与运河的交互作用,使得德州水网密布,河渠纵横,具有独特的北方水乡特色,成就了水上明珠之名。

解放初期,德州有大大小小的池塘七十多处。德州人管池塘叫“海子”,大一点的叫“大海子”,小一点的叫“小海子”,除去这个统称,基本都没有它们自己的名称,人们就着附近的地名或人名称作某某地的海子,如:孙家海子、北小市海子、北海子等,更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南北小路叫海子涯,海子就是德州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当年有大小海子七十多个,总面积达2.5平方公里,比德州城占地面积的一半还多,总蓄水量近300万立方,点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。

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州南城墙,墙外水面就是目前德州最大的海子---明月湖

德州的海子不是死水,是通过地下涵道串联在一起的,不仅净化了水质,更起到了蓄水防洪的作用。德州是1946年解放的,解放后对海子的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是 1948年到 1949年间。当时,赶在运河的枯水期,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调直了杨家圈段运河,同时动土6万多立方,用拆城墙的砖石砌筑成运河护堤3500多米,先后将市内的20多个较大海子,通过地下涵洞串联起来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德州城区里主要的涵洞有三处:一个是柴市东涵,在目前德州游乐场西侧,沟通南北海子,全长17米,高1.6米,是1956年修建的。第二个是东风涵,在明月桥北侧,涵长32米,最高处2.5米,1958年建设。第三个是三八路涵,在目前人民医院北门路口附近,为东风涵下游涵洞,全长 17米,高2米,1958年修建。每年雨季来临,多余的水就会通过海子流入京沪铁路护路沟,在桑园镇汇入宣惠河。

到了冬天,特别是快过年那阵,海子都结了厚厚的冰,就成为小孩子们游戏的最好去处。有坐在自制滑板上自由滑的,有用鞭炮炸冰窟窿的,有骑自行车的,笑声、尖叫声,汇成了十足的年味。

北海子在城内的东北角,每年七月十五道家节日的时候,这里就举办盂兰会,与城西运河的放河灯遥相呼应,很是热闹。诗人程先贞曾赋诗:“屯氏犹然是旧河,一湾古水不扬波”,并且诗人自己还注释道:“御河一湾截入州城内”。在德州的古籍中,北海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:1848年春天,海子边上忽然裂开一道大缝隙,谢生捡到一个能装一千多斤粮食的大瓮,黝黑发亮,里面还有一个石质的砚台,抬回家后,就看到瓮里浮现出仙佛、美人、甲士等人影,周围人们边围观边称奇。

随着城市的开发,海子一个个逐渐消失了,虽有些许遗憾,但这也反映了我们城市的发展。

审核 复核